翠釉映碧澜,
纤手点青凝。
簪绾烟雨色,
江南入画屏。
江南春采绿,三月试簪红。3月7日,为庆祝第115个国际妇女节,未名环诊组织全体女员工开展了一场“花漾釉染·簪绾江南春”非遗烧蓝手工制作主题活动,通过沉浸式工艺体验活动,大家得以亲身实践烧蓝上光油及仿釉料技艺,在勾绘点蓝间感悟匠心传承。
古法簪春
烧蓝,古法叫“点蓝”。匠人先用银片打底作胎,把银丝拗成花纹焊在银胎上,再调好釉料一点点填进花纹空隙里,就像是给银器绣花。填好釉的银胎送进炉子,用800℃的高温灼烤,釉料在火里慢慢变色开裂,烧出深浅不一的蓝。釉色的深浅和裂纹的走向,全凭火候的精准把控,多一分会溢,少一分则不匀。
相信大家看《甄嬛传》的时候,除了对剧中剧情的喜爱,也被娘娘们头戴的精致簪子所吸引。那些簪子所使用的技艺,正是这古法“烧蓝”技艺,它不仅装点了宫廷的华贵,也浸润了江南的温婉,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。
釉色新生
“传统”需要敬畏,而“传承”更需让美触手可及。在这次活动中,我们让“非遗烧蓝”从窑炉走进掌心,省去了银丝掐花的复杂过程,以预制古法纹样的合金胚为底,用蓝粉与光油3:1调和,搅至浓稠拉丝后填色,待阴干,釉面便会自行绽开冰裂肌理。从调制釉料到填色成器不消多时,也能保有像传统工艺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那样的惊喜!
柔指捻春
案前,大家凝神屏息,小心调制完釉料后,用勾线笔一点点给合金胚填色,或点染成瓣,或勾勒为枝。这次活动不赶时间,釉浆稠了便加两滴光油,稀了补半勺蓝粉,直到调出想要的烟青色。填色时手得稳,釉料不能漫出合金色槽,要是釉料溢出色槽便用纸巾轻拭。从前总觉得非遗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老物件,今日自己调釉走笔才懂,真正的传承不在复刻古法,而在每一次落笔时的专注与心境。
裂翠生花
填完釉的饰品在晾干之际,裂纹像春溪解冻般自然绽开,原来所谓的“火候”,亦是平静的等待。谈笑间,茶香氤氲,时光仿佛被釉色凝驻,裂纹在静置过程中走势各不相同,东方美学在这一刻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白:有的像老树皮皴裂,有的像冰面乍破,还有的像茶叶在水里舒展的叶脉。大家围坐一起,欣赏着各自手中的作品,釉面摸着还有点潮,裂纹映着玻璃窗外的光,奶茶吸管的倒影卡在饰品的缝隙里,一时间分不清是虚影还是奇景。
非遗不古,心釉长青,
春风三月暖,柳梢轻蘸水。
生活正似这蓝釉裂变,
裂纹里沉淀的不只是蓝。
愿经岁月淬炼愈发温润流畅,
纵世事如窑火炙烈,
亦能在心底静默下从容晕染,
于细微处尽显山河霁色。
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
愿各位女同胞们:
眉目如画,心中有蓝,
不褪初春澄净;
步履生花,静水流深,
常携裂变新生。
一生奔赴,皆向春行,
淬釉自成芳华。
女神节快乐!